2015年,我县创新工作思路,整合乡镇维稳资源,综合乡镇信访办、司法所、维稳办三职能机构,成立以司法所为依托的乡镇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(简称乡镇矛调中心)。自乡镇矛调中心建立后,我乡社会稳定形势发生了质的变化。之前,到县访甚至越级访层出不穷,一些信访突出问题长期得不到化解,影响全乡的经济社会发展,同时,农村基层矛盾多发,一些民事纠纷得不到及时化解,疏离了干群关系,影响了党和政府形象。如今,在乡镇矛调中心成立后不到一年时间,民事纠纷得到有效化解,信访量显著下降,“三合一”工作机制合出了“三心”。
乡镇主官“省心”
乡镇和谐稳定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基。摆在乡镇主官面前,发展与稳定是不可回避的主题,发展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螺旋式上升过程,要发展,就意味着矛盾纠纷永恒存在,也就意味着必须要化解处理好各类矛盾,否则发展无从谈起,而要化解矛盾、维护稳定就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、物力和精力,这样思发展、谋发展的时间就少了,这对于乡镇主官难说是天平两端,不可偏废也难以平衡。如何破解两权相衡,实现两翼齐飞,就须整合现有资源,创新工作机制。将现有的信访办、司法所、维稳办进行整合,发挥司法所化解社会矛盾的中坚作用,以其作为平台,成立乡镇矛调中心。之前是伸开五指抓稳定,现在是握紧拳头治稳定。
曾有杨埠镇党委书记段仁祖称:“‘三合一’工作机制建立以后,节省了我80%的时间和精力抓稳定,让我有更多的时间谋发展、抓发展。”白马乡党委书张呈祥也有同感,“三合一”工作机制建立后,乡镇维稳力量倍增,且权责清晰,运转高效,真正让他从维护社会稳定中解放出来,为其谋划全乡健康发展省了不少心。
维稳干部“热心”
基层矛盾是难缠的问题而又是难啃的骨头,对于较多基层干部来说,都不愿面对,常采取“拖、等、靠”的手段来应付,致使一些矛盾越积越多,甚至越积越大。究其原因,大致有三方面,一是部分矛盾相对比较棘手,难以化解;二是化解力量较为弱小,干部缺少相应的政策法律专业素养;三是保障机制较为滞后。在责任较大,而权力较小,且极容易引发更深层次矛盾的情形下,许多基层干部把基层矛盾当作“烫手山芋”’,能推则推,能躲则躲,更谈不上敢于担当,主动作为。
“三合一”工作机制建立以后,首先,力量增强。在乡级直接从事矛盾纠纷化解队伍的人数为7—9人,其中有乡镇党委副书记、司法所长、综治办专职副主任及基层优秀骨干,在村级建立了矛调工作站,广泛吸纳社会“五老”人员进入信访监督员、纠纷调解员队伍,同时,在较大的村成立以个人名字命名的人民调解工作室,充分夯实了维稳工作的根基,之前可能是单兵种作战,现在则是“多兵团”协作,不但做到了信息灵、反应快、还达到了效率高。在春节前后,白马乡返乡人员集中,矛盾纠纷尤为多发,乡矛调中心平均每天赴现场处理2—3起纠纷,被部分干部群众戏称了“扑火队员”,所幸之是,无酿成一起“火灾”。其次,运转有序。人员多并不等于骑着瞎马打乱仗,在机构设置上,不但确立了党委领导,同时充分发挥了司法所的人民调解职能,还延伸了信访办、维稳办的听觉和触觉,形成了乡、村两级政权,政府与社会力量良性互动。最后,保障有力。乡党委政府将乡矛调中心工作经费列入独立预算,保证相关工作人员待遇,让维稳干部有为有位还有味,让乡矛调中心工作队伍无后顾之忧,也无心理落差。
基层群众“舒心”
“三合一”工作机制建立后,老百姓最得实惠。有了矛盾纠纷,最愁最烦的也是老百姓,不但影响日常生活,而且还要想方设法妥善解决,打官司又不懂,托人又麻烦,因此,矛盾纠纷搁在老百姓心理就是一块病,有些病经过自己调理还能康复,而有些病却让人倍受折磨,投医无门,欲哭无泪。
乡矛调中心接待群众零门槛,只要老百姓有确切的请求,乡矛调中心工作人员都会耐心地接待,并且进行转交或办理。据了解,白马乡就接待来信来访的群众达200余人,并且通过政府内网信访平台、“三合一”工作机制平台受理群众网上反馈的意见和问题百余条。一面面致谢锦旗纷至沓来,有的群众还通过写感谢信表达谢意……,为民服务没有终点,永远在路上,看着办事的群众露出舒心的笑容,该乡司法所工作人员也感觉自己所做的工作有意义。
“三合一”工作机制的建立,使乡镇主官“省心”、维稳干部“热心”、基层群众“舒心”,这就像开放在春天里的花朵,一朵朵绽开怒放,最后必将结出沉甸甸的硕果。(阮细荣)